刘赐贵:把解决人才问题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 落实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人才战略
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内人才工作座谈会要求
把解决人才问题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
落实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人才战略
6月25日下午,省委书记刘赐贵主持召开省内人才工作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领域省内人才代表的意见建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省内人才工作。刘赐贵强调,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认真检视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切实解决,落实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的人才战略,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刘赐贵听取了省委人才发展局的工作汇报,听取了分别来自十二个重点产业的省内人才代表发言并与大家互动交流,对一年多来我省人才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各行业各领域省内人才为海南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他勉励大家把握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千载难逢机遇,充分发挥行业领军、创新“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勇当先锋、做好表率。
刘赐贵指出,海南建设全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首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拥有诸多优势,但人才的基础仍较薄弱,人才的数量、质量都还不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求。省委连续召开多场人才座谈会,就是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按照习总书记“举全国之力、聚四方之才”的要求,聚焦制约海南发展的人才瓶颈开展学习调研、查找不足、整改问题,确保取得实效。
刘赐贵强调,人才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做好人才工作,要靠“两条腿走路”,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广大省内人才是人才队伍的主体,要主动学习,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更好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十二个重点产业人才,要抓住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按照“一园一策”要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做到各尽其才。一个企业和项目的引进,将会带来一大批人才,广大省内企事业单位作为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主体,要广泛开展人才制度创新,根据自身特点拿出切实举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各级政府要履行好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良好条件;各级人才部门要认真梳理研究各方意见建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省委常委、秘书长胡光辉,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金辉,副省长王路参加座谈会。(记者
彭青林)
坚持培引“双轮驱动”,
打造海南人才高地
——海南省内人才培养工作综述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最突出的短板、最紧缺的资源是人才。
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随后发布的中央12号文件31条措施中,有4条与人才相关。人才,成为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近一年来,海南坚持人才培养引进“双轮驱动”,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务实的人才政策,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方式、提升培养实效,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有效盘活人才存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出一番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人才社会环境。
用好“身边”才,大力提升现有人才素质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人才的构成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高精专”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新人才属于“塔尖”上的人才,而大量的“塔中”“塔底”的基础性人才,不可能大批量地从外地引进。这就需要我省在人才工作中既重视“天边”,又重视“身边”,坚持培养和引进“双轮驱动”,在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必须健全完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和造就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本土人才队伍,以适应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一年多来,我省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措施层出不穷。
在提升干部专业技能素养方面,除周末举办的领导干部周末学习专题讲座,我省还先后派出5批干部分赴美国、英国、新加坡、荷兰以及中国香港开展专题学习,选派200名业务骨干到中央国家部委和发达地区跟班学习,着力提升本地干部管理经验。还有一批海南领导干部先后赴国外学习借鉴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进经验,拓展国际视野。
在高端人才发掘资助方面,今年年初,省委人才办启动“南海系列”育才计划,一次性选拔培养南海名家、南海英才、南海工匠、南海乡土人才近700人,为我省遴选培养了一批具有成长为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潜力的人才;开展国家级人才项目人选配套资助工作,首次对入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重点人才项目的36名人选进行配套资助;向中央推荐24名优秀专家作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选,推动更多本地专家进入国家级人才行列。
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升上,我省通过持续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和未来商业经营培养工程,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市场驾驭能力强的职业化企业家人才。
在技能人才方面,我省出台了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终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企业新型学徒试点等人才政策,并在海南威特电气集团等三家公司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教育,为我省技能人才技能提升注入强大动力。
在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大力实施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2018年以来共投入专项经费近3000万元培训优秀农村实用人才1万余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事业平台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做好省内人才工作,关键是做好“一增一减”文章,“增”就是增加人才的流入量,“减”就是减少本土人才存量的外流量。
如何增加人才流入,减少人才流出?政策优待、物质厚待绝非全部,一个优秀的人才,往往最重视建功立业。如果一个地方有了大显身手、实现抱负的舞台,人才自然纷至沓来。因此,不少人才来海南之前考虑更多的是“我去了海南能做什么,未来发展如何?能否有一番成就?”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高水平人才载体落户海南的新闻不断,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磁吸效应——
指导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海口复兴城国际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已启动运营,来自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的15个团队已入驻。
我省推动海南大学作物学、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3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并积极对接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国内高校合作协议将于近期签署,牛津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内外合作教育培训项目已顺利落地。
一年多来,我省还支持建设32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中旅集团总部、中海油区域总部等多家企业总部先后落户海南,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产业巨头完成海南布局。
目前全省各类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吸纳聚集人才作用,聚集人才13.4万人,有力地推动了园区产业发展。这些高水平人才载体的落地和建设,为省内人才干事创业搭建了更多更高的平台,很好地回答了“人才来了能做什么”的问题,也为本省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发展平台。
“双轮驱动”,形成本省人才和引进人才叠加优势
琼中女足主教练肖山曾是山西省足球队的主力球员,退役后在湖南一家足球俱乐部当教练。2006年,他放弃了高薪的职业教练工作,来到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肖山的到来,为山区热爱足球运动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展望世界的“窗户”,同时也为海南培养了一大批足球运动的人才。
像肖山一样,不少外来人才如今已在我省各行各业深深扎根。他们宛如一团聚集人才能量的火种,点亮海南本省人才发展的“满天星”,进而让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叠加优势。
在加强教育人才开发方面,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省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海南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等6所部属高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加大在优势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力度。同时,我省强力推进的“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目前引进或正洽谈项目达74个。
在医疗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去年4月13日以来,我省创建了12个国医大师工作室、52个国家和省级名中医工作室,遴选了113个省级重点专科加以资助支持。
过去的一年,中央也加大了对海南的智力支持。自2018年起,中组部、团中央(来琼)博士服务团挂职覆盖面由原来8个中西部市县扩展到海南全省,“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选派人数增加3倍,选派范围覆盖全省各市县。在挂职期间,博士服务团成员发挥专业特长,开拓着本地干部、专业人才的视野,提升着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带动着海南省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18年底,全省人才规模达到140万人,全省人才培养工作呈现生机勃勃的全新工作格局。一年来,随着一个个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出炉,一项项人才培养机制陆续建立,一批批本土人才不断成长,正为新时代蓄势腾飞的海南打牢坚实的人才支撑。(记者 李磊
彭青林 金昌波)
来源:海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