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卡尺,对照图纸在钢板上刻下尺度,按照尺度刻好打孔位置,再以磁力钻垂直钻孔……近日,在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模具车间里,海建集团劳动模范陆升正专心地对一批装配式建筑构件模具进行打孔。

这个工作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深厚的技术保证,每个孔位置误差要控制在0.2毫米以下,否则建筑材料将变成废料。在闷热的厂房里,陆升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但他也不觉得累,四十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用心做细做实每一项工作。
陆升,是海建集团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模具车间负责人。2014年,海建集团率先在海南成立了本省第一家装配式建筑企业——海南省建筑产业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的起步阶段,陆升带领他的团队自学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工艺,改进模具和制作工艺,每年可加工各类模具801套(件),节省成本1163.7万元。
陆升入选2018年度中国海员建设工会评选的全国建筑产业“大国工匠”,是海南唯一入选的工匠,他还曾荣获海南省劳动模范、海南省“天涯工匠”称号和2018年度“最美国资人”称号。
技能创新结硕果
陆升作为一名技术精湛的老牌安装工人,2016年3月被调入海建产业化公司担任模具加工车间负责人。
陆升看着盖房子像搭玩具一样,一个个构件搭上去,3天就能建出一层楼,速度如此之快,让他内心激动不已。
由于海南工业基础薄弱,本地尚未有装配式建筑模具生产加工企业,生产需要的模具必须到外省采购,成本非常高,陆升决心自主研制出生产所需的装配式建筑模具。

上岗不到一个月,陆升就带领“陆升团队”吃住在工地,全力参与模具改造和制作的技术研究。他经常与生产技术人员反复研究,对工艺精益求精,装配式建筑模具生产要求非常高,误差不能超过0.3厘米,否则生产出来的构件无法与主体结构咬合,全部都会变为废料,而他却要求“陆升团队”要把误差降低到0.2毫米以下,保证模具的精准度。
“陆升团队”在陆升的带领下克服重重困难,按照模具制作过程中的精度要求,解决了模具在使用过程中的共用性、耐久性问题,使模具合格率接近百分之百。海建产业化公司成功投标老城标准化厂房项目后,产品订单暴增,构件生产所需的模具数量也变得更大。
为节约成本,“陆升团队”对用过的模具进行重新改造,使模具从一次性使用变为重复利用。据测算,一套模具的加工材料费每吨仅四五千元,自主研发后,模具成本比省外采购下降了50%以上。
培养新人传技艺
陆升穿着一身整齐的工装,手机放在工装胸前的口袋里,不到下班时间不看手机,十分专注工作。因为长期在车间嘈杂环境下工作,造成听力下降,陆升与人对话时喜欢直视对方,或侧着脸专心听。

“陆师傅的性格比较内敛,喜欢多干少说。”同事郑春辉说,陆升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在工作上极其专注,并且乐于分享业务技能,车间里的10位工人,几乎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
多年来,陆升潜心研究和改进工艺技术,业务水平高超,工作经验丰富。他喜欢在业余时间对其他年轻工人进行培训,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量身定训练方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身边的技术人员。
在陆升的带领下,他培养出了许多优秀钳工、电焊工、模具技术员等专业技术人才。
工作之余,陆升还制作了职工食堂洗碗池遮阳篷、加固了职工宿舍设施……他的付出深深地打动很多同事。
“我也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作为一个平凡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了些贡献。”在海建集团工作40年来,陆升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用工匠的精神做好每一件产品。(原载海南日报记者孙慧邵长春海建集团吴荣融曹寰)